国际识局:阿拉伯四国元首访华,“中东之问”的中国答案添新笔
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
[29] 《朱熹年谱》第39、41页。参见全华凌:论朱熹的韩愈研究,《船山学刊》2009年04期。
以此言之,禅最为害之深者。[70] 《陈亮集》第303页。换言之,按照前面所说道统的四种意义或用法,朱子这时的道统概念主要落在第三义项这一维。[72] 参见葛志毅:释中,《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但它又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而立,可见它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诚者圣人之本即是佐证。
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27]而朱子,从一开始,就是以《大学》的正心诚意为心性论建构的起点和目标——其实,韩愈的《原道》一开始就已经揭示出这乃是儒佛冲突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聚焦于不同始祖形象的义理背景,以期对始祖形象在儒家思想中的理论意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古今以盘古为始祖的说法非常罕见,但在朱子的逻辑中,人有父母则情感无法断绝,故推至尽头,也只有开天辟地之人足以担此名号。在《仪礼·丧服》中,亦有记载可相印证: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三是全非诸侯子孙,异姓为大夫者,及它国之臣初来任为大夫者,亦得为大祖。如前文所言,感生神话创造了一个兼具人性与神性的形象,始祖既是为后世开枝散叶的先祖,也是大一统帝国的象征,为政治提供了理想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17如杨疏所言,始封之祖的来源,在于有大德,故受高位。人若要习得尊祖敬宗之义,追尊始祖无疑须用力最深。
其中,受封者从狭义上讲,指的是始封君,而从广义上看,亦可指始爵者。吴丽娱指出:取得姓氏之号(或氏族因之兴起)的始祖与作为王业始基之太祖有时候很难区分。通过这一行为,人们能够由近及远,充分扩展自己的内心,在做事时便能本末精粗无所不至。本文分别从感生之祖、始封之祖、生民之祖三种形态出发,追溯始祖形象的特点,并试图通过这一讨论来理解儒家家国建构的不同模式及其基础。
从狭义上讲,始封之祖的意义在于始封君使己族获得封国的功绩。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拥有自己的专属封地,并且是这片土地上财产与民众的管辖者,他上承天子之命,下治封地之民,使自己的封国从此得以绵延不息,故有开国之功勋。人道以亲亲尊尊为主,若是缘人之内心,由父、祖上推,则尊始祖便可与尊父一气贯通。郑玄的思路为后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解框架,但在一定意义上,太祖、始祖关系的聚讼也因此而起。
在经典语境中,无论是感生之祖还是始封之祖,均受限于特定的爵位,与常人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经典中虽有别子为祖的记载,但这一制度具有深厚的宗法背景,唯有大宗才被准许以别子始爵者为始祖,绝非一般士大夫可及。
推而远之,则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人皆应有始祖。在始祖作为生民之祖出现时,尊始祖的行为也褪去了种种复杂的政治色彩,成为个人德性的象征。
然而,即使始祖之祭并非人人可行,但从工夫论上讲,理学家们并未预设圣凡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代表政权正当性的感生帝与代表家族的始祖在感生之祖这里合二为一,使得王室在维系自身血脉之时,也同样实现天命不堕。若薄俗粗浅之人,他诚意如何得到这里。28关于魏晋后至隋的郊祀配神情况,参见[日]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表2魏晋及南朝的郊祀制度,表3北朝及隋朝的郊祀制度,徐璐、张子如译,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3、36页。其注《礼记·大传》云: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谓郊祀天也。但始封君与始爵者却意味着敬受君命,也就逸出了纯粹的家庭关系,触及了公共的政治领域。
作为历史事件,这或许是一种偶然的选择,但循其内在理路,则其必然性早已埋伏在数百年前的思想转折中。进一步讲,这三种形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祖先形象,还折射出更为深层次的家国建构问题。
而根据《诗》笺所言,后稷作为周之始祖,是由其母姜嫄履大神足迹所生,是神圣母感天而生子。⑦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14页。
19《礼记·丧服小记》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今以人家始迁,及初有封爵仕宦起家者为始祖,以准古之别子。
3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册,第508页。15(《郊祀志》) 可以看到,与前文的感生说相比,《汉书》中的推尊之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论语·学而》篇中,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②这固然有助于我们了解始祖背后的制度史变迁,但也因其常常局限于某一时期或事件,而缺少了看待始祖形象的整全视角。
但是,这种距离感同时也保证了理论本身的活力。曹元弼所言太祖与始祖别……然此对文耳,散文则始祖亦称太祖,即是此意。
⑥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它赋予了普通人凭借努力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并在出仕于国的同时获得了反哺于家的意义。
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册,第519页。何休在《公羊传》注中所谓的尊本重始,所尊重的不仅是一姓之始的祖先,更是其背后代表的整个共同体。
③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7页。《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配灵威仰也。20在宗法制下,作为诸侯的始封君大多是王之子弟,与天子本应同出一系。这样,郑玄便依靠感生说完美解释了周公以始祖后稷配天的理由。
39可见,即使朱子认为尊始祖应出于内心至诚,也终究不敢随意以义理之同抹杀尊卑之异。自武帝后,郊祀礼成为汉代最重要的国家祭典之一,并在历任帝王的重视下不断完善、发展。
⑧又注《礼记·丧服小记》云: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虽与江山社稷相关,又顺应基本的父子之情而来
43可见,立国之本在立家,立家之本在祖宗之道,而始祖又是祖宗之本。但若不以亲疏远近,而以爵位尊卑来论,则别子未必受爵,故不一定是族内最尊者。